煤炭转化
主办单位:太原理工大学
国际刊号:1004-4248
国内刊号:14-1163/TQ
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》来源期刊
       首 页   |   期刊介绍   |   新闻公告   |   征稿要求   |   期刊订阅   |   留言板   |   联系我们   
  本站业务
  在线期刊
      最新录用
      期刊简明目录
      本刊论文精选
      过刊浏览
      论文下载排行
      论文点击排行
      
 

访问统计

访问总数:17006 人次
 
    本刊论文
浑江煤田煤系煤层分布特征

  [摘要]介绍浑江煤田煤系煤层的分布特征与该区域的地质状况复杂程度,为日后找煤提供依据。 
中国论文网 http://www.xzbu.com/8/view-3991983.htm
  [关键词]煤系煤层;分布特征 
  构造与煤系、煤层分布特点 
  1.1构造特点 
  浑江煤田,受后期构造运动改造,在整个含煤区之内,不是所有地区都有煤系和煤层,实际被保留的通常是互相分割的零星块段。这些块段,处在一定的构造部位,并受其一定的构造所制约。因此,研究推复体,分析不同成分的构造对煤系的影响,总结利于保存煤系和煤层的构造特点和规律,以达到在三下(推覆体、火成岩和中生代地层下)找煤的目的。 
  通过对已探明矿区部分的剖析,对含煤系和煤层的分布与构造,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。 
  (1)浑江煤田各已知矿区和矿点分布的总趋势,都普遍具有北东方向分带的特点。如铁厂、四道江、五道江、道清、六道江、大通沟是一个条带;头道沟、老房子、砟子、八宝、苇塘是一条带;红土崖、石人是一个条带(隐伏在中生代地层之下),这些条带大致平行沿北东方向分布。其所处的构造位置,恰是浑江向斜二级向斜带的位置上。而且在同一个二级向斜带上保存的煤系和煤层,往往不是一个、两个矿井规模的地段,而是几个甚至十几个矿井地段,这一构造规律对预测找煤具有战略意义。 
  (2)同一条带内各具体矿区或井田,彼此之间互不连续,而呈背向相间,平行排列,与主干呈入字型。这是含煤区分布的又一特点。第一个小型向斜通常单独构成一个井田,这正是三级构造向斜的部位。这一规律,是找煤预测带有战术意义的具体目标。 
  (3)在横向上,含煤地层具有迭瓦状分布的特点。含煤层多保存在迭瓦状断层的下盘。上盘上冲,下盘下降,上冲部分遭剥蚀和冲刷,而下降部分易于保留,因此,含煤地层无不保留于冲断层之下盘。 
  (4)研究北东向冲断面的形态特点,对扩大含煤区范围,挖掘老矿潜力有很大意义。 
  1.2煤系、煤层分布特点 
  (1)逆掩或(滑)脱辗掩式断裂,在平面上和剖面上都具有舒缓波状特点,常形成大规模的飞来峰构造。如果这种飞来峰构造处在煤系地层有利保存的部位之上,那么,在大型飞来峰构造之下,会保留相当规模的含煤地层。如大通沟三区、六道江三区等。 
  实际上,构成这种飞来峰构造的上盘岩层,通常都是含煤系之下的基地层,而且以震量系地层最为普通。它分布比较局限,多集中在浑江向斜的南段石人、砟子、六道江一带。研究飞来峰构造的特点和分布规律,了解这种构造和其它构造的关系,是在构造隐伏条件下找煤预测工作,有很大意义。 
  (2)向斜南异的冲断裂,虽然角度略大(50°~60°),但多有向深部变缓的趋势。如果这种冲断裂发生在向斜的轴部,它可以使北异含煤地层,在与冲断面倾向一致的条件下向深部伸延很远。如果冲断面发生在含煤向斜的南异,通常造成含煤系地层翻转,使埋藏较深的含煤系找到它的抬高部位。 
  对以上构造界面的研究,不仅具有指导找煤有预测意义,同时也具有老矿挖潜的现实意义,如砟子煤矿在生产过程中,注意了对冲断面的研究,结果,在井田南异冲断面之下扩了井田范围,增加了一千多万吨煤炭储量。大通沟三区,注意了飞来峰构造的研究,经补充勘探扩大了原来圈定面积的三分之一。 
  以上是构造与含煤系分布的几个特点,同时构造的强弱和复杂程度,对含煤系及煤层厚度、稳定程度也产生了一些影响。 
  ①现有已知矿区的含煤性及其稳定程度,常与构造运动的强弱和复杂程度有关。一般,构造运动强烈而且复杂的地区,煤系和煤层的稳定性就差,常常是厚薄悬殊、变化急剧;而构造运动相对较弱的地区,则含煤系和煤层的稳定性就高。前者为褶皱紧密,冲断层频繁和大百积飞来峰集中的大通沟、六道江等区段,厚煤层达20~30m以上,而且近距离突然尖消失:后者为八宝、砟子、苇塘、湾沟等地,构造强度相对减弱,褶皱比较开阔,煤系和煤层的稳定性就较好。 
  ②煤层、页岩、粉砂岩等柔性岩层,在紧密褶皱地区,常由挤压最大的两翼向挤压较轻的轴部移动。因此,厚煤带多集中轴部,特别是向斜最大的两翼向挤压较轻的轴部附近,而薄煤带或无煤带通常都分布在两翼,所以,在褶皱紧密的地区,含煤系或煤层的厚度,在平面上部出现了厚薄丰间并与褶皱大致平行,且呈带状分布特点。其中,尤以首清矿区最为明显。 
  (3)压或压扭冲断面对煤系或煤层有较大的破坏作用。越接近断层面,厚度越小,且稳定性越差。因此,断层带附近,常出现与之平行的薄煤带或无煤带,特别性越差。因此,断层带附近常出现与之平行的薄煤带或无煤带。特别是大型飞来峰构造更突出。其中,尤以大通沟三区明显, 
  煤系和煤层厚薄悬殊,变化急剧,局部厚煤层右达20m以上,近距离变薄或消失。分析这些厚薄层的分布,大致有两个方向:一为与轴部平行的方向(主要的);一为北北西方向。形成这种布局方式的可能原因判断,一般要经过两个过程:一是,由于强烈的挤压,处于塑的煤层和软岩层,首先形与轴平行的带状分布方式;二是扭动作用的结果,使已形成的厚煤带又发生了第2次重新集中。但是,经过精查补充勘探之后,在南翼断层之下,扩大含煤面积近三分之一,而A+B级储量全部降为C1级。因此,大型逆掩和辗式断裂,既有扩大含煤区的一面,又有使煤系或煤层达到被严重破坏的一面。 
  (4)除了挤压对煤系和煤层有重要影响之外,地壳的垂直动运也有一定的影响,这种影响的表现形式,就是上覆地层对煤系和煤层的冲刷。从煤层来看,至少有两次较大的冲刷:一是山西组对太原组的冲刷;二是上石盒子组对山西组或太原组的冲刷,这种冲刷虽是局部但很强烈。 
  综上所述,构造不仅决定了含煤区的分布,使各含煤区的规模,相互间的排列方式都紧紧地和不同级别,不同序列的构造相联系,同时也对含煤性好坏,稳定程度的高低以及厚薄煤带的分布起了重要影响。分析改造因素,掌握改造规律,达到多快好省的找煤勘探目的。 
  作者简介: 
  田阳(1977-),男,吉林梅河口人,吉林大学计算机专业,学士学位,助理工程师,现从事地质勘探技术工作。

特别说明: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,非《煤炭转化》杂志官网,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。
版权所有 © 2009-2024《煤炭转化》编辑部  (权威发表网)   苏ICP备20026650号-8